中草药命名趣闻,古人大智慧!

栏目: 中医中药

   中药即中医药物的总称,它的产生源远流长,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。《神农本草经》收录药物名词(包括动物、植物、矿物)就多达365种,到了明代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,所记载的药物达1892种。 中药之名简,而其意赅,不仅与中药之形色气味相关,更与古人所处的地域、时代以及当时政治经济环境、民俗、中医药地位等因素密不可分,集中体现了中医取象比类、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,从中药药名之流溯中医药文化之源,亦有一番趣味。今天就带大家来共同学习了解一下。 以中药生长和采收时间命名 如迎春花,因早春开花,故得其名。半夏,农历五月间成熟,恰巧夏季过了一半,故得其名。夏天无,由于它的地上部分一到初夏季节就枯萎而难觅其踪,故得名“夏天无”。夏枯草每至夏至而枯黄萎谢而得名。忍冬藤因经冬不凋而得名。冬虫夏草,因其冬为虫、夏为草,成虫体与菌座相连而得名。冬青子,因冬季采摘其成熟果实而得名。万年青因四季长青而得名。 以产地而命名 在药名前标识产地、生长环境等字样。如代赭石,《名医别录》曰:“出代郡者,名代赭。”李时珍云:“赭,赤石也。代,即雁门也。” 其他如巴豆生巴郡川谷,阿胶出山东东阿,党参出山西上党,信石出于信州,象贝产于浙江象山,苏合香产于古苏合国,常用药物川芎、川乌、川贝母等,皆因产于四川而得名;广藿香、广陈皮、广木香皆产于广东;建曲、建泽泻产于福建;云茯苓产于云南;关防风、关黄柏产于东北地区等,这些药物都具有产地的标记。 以人名而命名 如活血通经药刘寄奴,“相传南朝宋高祖刘裕,小字寄奴,早年微贱时于山中砍伐荻草,遇一大蛇而射之,蛇遁去。明日往寻之,闻榛树林中有杵臼声,见青衣童子数人在捣草药,且云其主被刘寄奴射伤,捣药为之敷伤。刘上前叱散之,收取草药而返。后遇金疮敷之即愈。后人因称此草为刘寄奴。”事见《南史•宋武帝本纪》,《本草纲目》卷十五“刘寄奴草”亦收录。 以形态而命名 如牛膝,南朝梁陶弘景《本草经集注》云:“其茎有节,似牛膝,故以为名也。”又如贯众,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云:“此草茎叶如凤尾,其根一本,而众贯之,故草名凤尾,根名贯众。”又如狗脊,唐代《新修本草》云:“根长多歧,状如狗脊。”因其根皮上有一层金黄色柔毛,故又称金毛狗脊。白头翁则以其“近根处有白茸,状似白头老翁”而得名;人参,入药用其根,其形状如人形,故名。佛手,其形状似人手有指,故呼佛手。猪苓,其根块黑如猪屎,故有其名。 以颜色而命名 中药各自具有天然的颜色,因此,药物的颜色就成为药名的来源。 如漏芦,《本草纲目》云:“屋之西北黑处谓之漏,凡物黑色谓之卢。此草秋后即黑,异于众草,故有漏卢之称。”如青色的有大青叶、青蒿、青黛、青果、青礞石等;红色的有红花、赤芍、丹参、红枣等;黄色的有黄柏、黄连、黄芩、蒲黄等;白色的有白芷、白术、白薇、白芨等;黑色的有黑豆、黑丑、黑芝麻等;紫色的有紫草、紫花地丁等。 以气味而命名 按气命名者,如木香原名蜜香,《本草纲目》云:“因其香气如蜜也。”而臭梧桐、鱼腥草则因其特殊之气而得名。 据味命名者,有酸味的酸枣仁,苦味的苦参,甜味的甘草,辣味的细辛,咸味的咸秋石等,皆以味而得名。又有五味子,《新修本草》云:“皮肉甘酸,核中辛苦,都有咸味,此则五味具也。” 据气、味命名者,如豨签,《本草纲目》云:“楚人呼猪为豨,呼草气味辛毒为莶。此草气臭如猪而味莶螫,故谓之豨莶。”麝香、沉香、茴香、藿香及降香均以香味而得名。中药“金牛胆”,形似牛胆,色金黄,味甚苦,兼以形、色、味三者命名。 以入药部位而命名 植物以根入药的有葛根、山豆根(根及根茎)等;以藤入药的有海风藤、大血藤、夜交藤、鸡血藤等;以木质部分入药的有苏木等;以皮入药的有陈皮、五加皮、地骨皮等;以叶入药的有艾叶、苏叶、淡竹叶、侧柏叶等;以花入药的有菊花、玫瑰花、旋覆花等;以种子入药的有马钱子、葶苈子、白芥子等;以矿石入药的如朱砂、赭石、滑石等;以动物某部位入药的有蝉蜕、地龙、鳖甲、龟板、鹿茸等。 以特性功用而命名 按特性命名者,如凤仙花子,又名急性子,因其结荚成熟后,稍加触碰,即果荚迸裂,褐色细子蹦出,状似急不可耐,故而得名。 按功用命名者,如益母草,清张秉成《本草便读》:“益母草消疥化水,是其所长。以产妇必有癖浊停留,此物能消之化之,邪去则母受益,故有益母之名。”他如寻骨风祛风邪,伸筋草舒筋络,决明子明眼目,合欢安神志,防风御风寒,皆以功用得名。 按特性、功用命名者,如王不留行。此药通经下乳之力特强,李时珍释曰:“性走而不住,虽王命不能留其行,故名。”但王不留行还有敛、守之性,《本草经》言其有“止心烦、鼻衄”之功,《名医别录》称其有“主金创、止血”之效。可见其兼有活血、止血的双向性功能。故明代卢之颐《本草乘雅半偈》云:“命名之义亦奇,吾身有王,所以主吾身之气血及主气血之留行者。气血之留,王不留,则留者行矣;气血之行,王不行,则行者留矣。 顾血出不止与难产无乳者,两可用此,其义自见。”如此,药名涵义当为“王不留”、“王不行”,分别针对经闭、乳少、难产与鼻衄、金创出血,则药之双向“主治功力,其可迎刃而解”。此说较为确切地诠释了寓于药名中的特性及双向治疗作用,反映了古人对药物认识的进步。 以民间传说故事命名 中国古代流传着大量与医药有关的神话故事、民间传说,这些故事传说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,经文人学者加工后,以书面形式载录于史书、笔记、稗传,医药学家又将其采入医药著作,使之成为公认的药名来源。 如收涩止血药禹余粮,相传与大禹有关。《本草纲目》卷十引宋代陈承《本草别说》:“禹余粮,会稽山中出者甚多。彼人云:‘昔大禹会稽于此,余粮者,本为此耳。’”又引《博物志》:“世传禹治水,弃其所余食于江中而为药。”又如蛇衔,《本草纲目》卷十六引刘敬叔《异苑》:“有田父见一蛇被伤,一蛇衔一草着疮上。经日,伤蛇乃去。田父因取草治蛇疮皆验,遂名曰蛇衔草也。”姑且不论故事传说的真实与虚妄,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民俗文化对药物命名的影响和作用。 来源:植物网、网络

【中医治未病】市中医院推荐11款中药代茶饮

栏目: 中医中药

   中药代茶饮为我国的传统剂型,是在中医理、法、方、药理论原则指导下,依据辨证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对病情的判断,为防治疾病、病后调理或仅为养生保健而组方选药与茶叶(或不含茶叶)合制而成的剂型。相较于汤药,代茶饮因为制作方便、口感较好而备受追捧。通过辨证频频饮用,代茶饮可以调和脏腑功能、调理身体。应广大居民要求,潜山市中医院治未病科推出多款养生茶饮,先了解一下吧! 代茶饮始于唐代,唐代孟诜《食疗本草》中记载有适宜“热毒下痢”“腰痛难转”等症的药茶验方。清代太医院御医喜欢用药茶以防治病患,尤以“老佛爷”慈禧太后脉案为甚。 中药代茶饮用量轻,药性平和,无损胃气,可长期坚持服用,缓图其效,以和脏腑,尤其适于高脂血症、高血压病等慢性病的调理。 注意:以下方药不能代替药物治疗,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。中草药泡茶虽然简、便、廉、效,但也必须辨证,即要根据中草药的性味功能,结合个人体质(寒热虚实)、病症、季节、气候等,要因病、因人而异,辨证应用,才能达到预期效果。 1、酸梅汤 主要成分:乌梅、生山楂、陈皮、桂花、生甘草、薄荷、桑葚 功能主治:养阴生津、止渴消暑 注意事项:此为消暑茶饮,冬季忌服 2、养阴茶饮 主要成分:麦冬、石斛、百合、桑葚、枸杞子、南沙参 功能主治:养阴生津、滋阴润肺 3、养颜茶饮 主要成分:生黄芪、红景天、丹参、玫瑰花、生甘草 功能主治:补气活血、美容养颜 4、祛湿茶饮 主要成分:茯苓、陈皮、山药、薏米仁、芡实、藿香 功能主治:祛湿利水、健脾 5、消食茶饮 主要成分:炒鸡内金、焦六神曲、山楂、炒谷麦芽、甘草 功能主治:健脾开胃、消食化积 6、明目茶饮 主要成分:枸杞子、菊花、桑叶、决明子 功能主治:养肝明目、清热 7、安神茶饮 主要成分:炒酸枣仁、百合、合欢皮、柏子仁 功能主治:宁心安神、清心解郁 8、西洋参茶 主要成分:西洋参 功能主治:补气养阴,清火生津 9、调经茶饮 主要成分:益母草、玫瑰花、枸杞子、大枣 功能主治:补中益气、活血调经 10、适宜于脂肪肝的代茶饮 常用药物:决明子、茵陈、陈皮、淡竹叶、生山楂、荷叶、青皮。 功效:此类中药多具有清肝、化湿、健脾、理气、活血、润肠等作用。 饮用方法:取上述中药1~2味,每味3~10克,沸水冲泡,自然放凉至适宜温度饮用,在喝去三分之一水时,即添加沸水,可加水3~5次,至味淡为止。若需要加糖,不宜多放,能矫味即可,可选用冰糖效优。亦可用大枣,忌蜂蜜。 注意事项:因该类代茶饮多具清化渗泻之性,不宜久服,且应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。 11、适宜于咽炎的代茶饮 常用药物:冬凌草、绿萼梅、石斛、夏枯草、紫苏叶、罗汉果、木蝴蝶、胖大海、金银花、菊花、麦冬、枸杞子。 功效:该类代茶饮多具养阴、利咽、行气、化痰、清热、解毒、活血、散结等作用。 饮用方法:取上述中药1~2味,每味3~10克,沸水冲泡,自然放凉至适宜温度饮用,在喝去三分之一水时,即添加沸水,可加水3~5次,至味淡为止。若需矫味,可选用梨汁、冰糖或蜂蜜。 注意事项:咽炎虽非重症,但常经久难愈,反复发作,且多见于老年人、儿童及长时间说话的人群,更需辨证施饮,分清虚实,因人而宜,对于演员、教师、广播员等需保护发音器官者,可用冬凌草、罗汉果、麦冬一起少量频饮。 门诊地点:潜山市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四楼治未病科 联系方式:徐越15155622971(微信同号)

总数:2
  • ICP备案:

    皖ICP备13020610号
  • 版权所有:

    安徽省潜山市中医院
  • 地址:

    安徽省潜山市梅城镇潜阳路678号
  • 邮编:

    246300
  • 设计开发:

    安徽易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

微信公众号

智慧服务小程序